※ 沙子的妙用
生活在撒哈拉大沙漠南緣的圖阿雷格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利用沙子的民族。
“沙床”和“沙毯”是圖阿雷格人特有的家產(chǎn)。這里所謂的床,當然不是現(xiàn)代家庭中的那種床,而僅僅是一塊睡覺的地方。睡覺時只需在這樣的沙床上鋪上一張席子或一塊布就可以了。躺在這樣的沙床上不僅柔軟適度,而且陰涼舒適。沙床用了一定時期,家庭主婦就要更換一次沙子,以保持沙床的清潔衛(wèi)生。作“沙毯”用的沙子一般為淺紅色,顆粒比較大一些,但人踩在上面仍感柔軟舒適,既不扎腳,也不會粘腳。
以沙代水是圖阿雷格人的另一種用沙妙法。由于沙漠中水奇缺,因此,圖阿雷格人在野外勞動時,清洗手腳幾乎都是以沙代水。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子中沒有泥土和其他雜質(zhì),非常純凈,沙子的去污力又很強,因此即使雙手沾滿了油污,用沙子反復擦洗就可以洗干凈,效果比水更佳。
“沙烤大餅”是圖阿雷格人巧用沙子的又一例子。其做法是這樣的:首先在沙地上挖一個底部平整的坑,然后在坑中用木柴生上火。等到木柴都燒成火炭了,便把做成的面粉大餅放在篩選過的干凈沙子里,使其裹上厚厚一層沙子。再把這個裹著沙子的大餅埋到炭坑中,過10~15分鐘后把餅拿出來,用手或木棍拍打面餅,裹在上面的沙子便掉下來了。一張松脆的大餅就這樣烤成了。
“沙療”是圖阿雷格人用沙子治病的俗稱。最常見的方法是把滾燙的熱沙子裝入布袋,包扎在患有風濕癥人的膝部或腰部。有的干脆把病人抬到太陽下,把他的下半身埋入沙中。令人驚奇的是他們不僅用熱沙子治風濕癥,還在沒有消毒藥水的情況下,常常把潰爛的手腳伸進高達六七十攝氏度的熱沙中治療局部潰瘍。
“沙藏”是指圖阿雷格人用沙子儲藏食物、糧食、水的方法,其中以用沙儲水的方法最為普遍。沙漠地區(qū)炎熱干燥,水蒸發(fā)量大,為了防止水變質(zhì)和蒸發(fā),圖阿雷格人都把儲水器埋到沙地下,從這樣的儲水器中舀上來的水,不但清潔衛(wèi)生,而且陰涼可口。把糧食等食物埋入沙中可以防止腐爛受潮,則更是盡人皆知的事。
“以沙當紙”,這是圖阿雷格人自古以來就使用的方法。由于他們生活的地區(qū)至今交通不便,紙張奇缺昂貴,所以在一些小學校,老師們至今仍讓孩子們在沙地上練習寫字。另外,他們常常在道路旁的沙丘上插上用樹棍做的路標,為迷路的行人指引方向。
※ 非洲婦女的審美觀
額部的寬度、腳跟的秀美、小腿的粗細和脖子是否渾圓是非洲婦女審美觀中最有特點的方面。
腳跟之所以被列為女人是否美的因素,是因為大多數(shù)非洲婦女常年光腳,不穿皮鞋或布鞋。因此,大多數(shù)婦女的腳跟都很粗糙,甚至干裂得很厲害。所以,非洲婦女認為,一個美的女人,必須有一雙保護得很好的秀美的腳跟。
脖子是否渾圓和眼睛是否水靈則完全是一種傳統(tǒng)的審美觀。據(jù)說它們和一個人的經(jīng)濟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有關(guān),并且最能反映女人的青春年華。
非洲人的毛發(fā)不發(fā)達,婦女的頭發(fā)也是鬈曲的。對此,非洲婦女一般都用三種方式加以彌補:一、用各種美麗的頭巾把頭包起來;二、把頭發(fā)做成各式各樣的發(fā)型;三、用現(xiàn)代技術(shù)使鬈曲的短發(fā)變長。因此,頭巾和發(fā)式成了非洲婦女頭發(fā)美的另一種標志。有些地區(qū),如幾內(nèi)亞和馬里等地,不同的頭巾和裹頭巾的方式,竟成了婦女的不同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的象征。
比較起來,非洲婦女對于膚色的美不怎么重視。她們較為重視的并不是誰的皮膚更白皙或更黝黑,而是更重視皮膚的柔潤、光滑。在有些電視片或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些非洲婦女把臉涂成白色。其實她們涂這種白色涂料,并不是為了用白色來增加自己的美,而是用來防止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非洲婦女真正用來美容的化妝品是一種植物靛藍,她們通常把這種靛藍擦在手掌和腳底,而不是擦在臉上。
在現(xiàn)代文明進入非洲以前,非洲婦女喜歡用文身的方法在臉部做成各種美容圖紋,現(xiàn)在只有在少數(shù)鄉(xiāng)村地區(qū)還保留著這種習慣。這種圖紋和非洲人的臉部部族標記一樣,正在逐漸消失。
(摘自《非洲異聞》,中國書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