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7日,2025粮食减损国际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嵋橛闪瞎澜缌甘臣苹鹬泄┐宸⒄棺吭街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外事司、河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联合主办,来自津巴布韦、几内亚、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南苏丹、纳米比亚等十余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科研专家及企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此次研讨会以“从政策到实践:推动粮食减损技术的应用”为主题,聚焦产后减损关键环节,共商技术赋能与合作减损路径,凝聚全球协同行动共识。

所有参会嘉宾合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在开幕式上指出,全球每年约 13 亿吨粮食在产后环节损失,既造成巨大资源浪费,也直接影响小农生计。他强调,技术创新是应对这一危机的关键,但需在政策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确保创新成果真正落地,而本次研讨会的核心目标正是构建这一关键桥梁。他表示,中国通过战略政策设计,应用人工智能监测、标准化仓储等创新技术,且始终坚持以农户为中心,在减少产后粮食损失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些经实践验证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宝贵借鉴。此次研讨会亦是对2025 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粮食减损南南合作行动方案》的积极响应,期待通过多方合作将技术潜力转化为实际成效。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在开幕式上发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外事司副司长张艳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始终以务实行动践行粮食减损承诺,通过立法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力,取得显著成效。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建成 5500 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累计为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 1000 万套,使农户储粮损失率由 10 年前的 8% 降至 3% 左右。这一系列举措以《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节约” 专章为制度遵循,将减损工作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她强调,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减损经验交流分享,推动国际社会互学互鉴,强化产学研协同,拓展减损共识,构建全球协同、共同行动的良好格局,在全球粮食减损事业中持续贡献力量。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外事司副司长张艳在开幕式上发言尼日利亚总统办公室人道主义事务与减贫高级助理Salisu Ismail SHARIFF表示,尼日利亚拥有超过2.2亿人口,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和仓储条件不足,当地粮食产后损失问题突出。当前,尼日利亚正通过完善储运体系、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深化国际合作等举措推进减损工作。他对中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期待进一步借鉴中国在政策制定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尼日利亚总统办公室人道主义事务与减贫高级助理Salisu Ismail SHARIFF发言
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牛进平在致辞中指出,学校作为全球唯一覆盖粮食产后全学科的高校,在储运、加工及减损技术领域积累深厚经验,已为“一带一路”沿线120多个国家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3600余人,未来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提供技术与人才保障,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津巴布韦国别主任Barbara Clemens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津巴布韦六大减损实践经验,包括推广太阳能冷藏仓储、建设示范粮仓、研发本土化太阳能干燥机、引入小钢仓并培训本地工匠等。她强调,减损的关键在于“本土化适配”和“社区自主参与”,应结合实际设计方案,通过政策协同与区域合作实现规模化推广。
研讨会设计了两场平行论坛。“粮食减损的机械化与智能化创新”论坛上,专家和企业代表就小型农机的开发应用、创新融资模式、绿色仓储智能化技术展开交流,认为将数字工具纳入国家农业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巴贫∨┦视眉际醯穆涞赜τ谩甭厶尘劢辜际跗栈荨白詈笠还铩?,与会代表指出,应通过财政激励、风险缓释和标准体系建设,助力减损技术在当地落地生根。
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2025粮食减损国际研讨会为各国凝聚共识、共谋合作注入新动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副主任Simon Clements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会议汇聚各方智慧,达成多项务实成果,为推动粮食减损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指出,未来全球粮食减损工作应聚焦推动技术因地制宜、完善政策体系和深化国际协作三大方向。世界粮食计划署将推动建立全球粮食减损知识库,落实南南合作行动方案,携手各方将减损理念转化为行动,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零饥饿”目标贡献力量。
来源: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
